賴雙麗(廣東省平遠縣畜牧獸醫局)
豬滲出性皮炎又稱“豬油皮病”或“油豬病”,是由表皮感染葡萄球菌引起的,因此也叫葡萄球菌性皮炎,為哺乳仔豬和斷奶仔豬的一種急性傳染性疾病。
(一)流行特點
該病主要發生于哺乳仔豬,特別是4~ 10日齡的仔豬(也有2日齡發病的),斷奶仔豬和育成豬也能發生。該病的發生和流行無明顯的季節性,一年四季均有發生。該病在豬群中一般呈散發性,感染率約為30%,哺乳仔豬全身性感染時死
亡率可達80%以上,大豬感染一般不發生死亡。該病主要通過接觸傳染,經破損的皮膚和黏膜入侵,在局部發生病變后,于24~48小時可波及全身,哺乳仔豬常見全窩或數窩同時發病,可形成暴發的局面。
(二)臨床癥狀
發病初期,皮膚排出物多并呈紅色或銅色。特別是在腋部和肋部有皮脂和漿液相互混合形成油性滲出物,t皮膚變得油膩。隨著病程的發展,紅斑覆蓋全身,皮膚表面的滲出物變厚,結痂,伴有惡臭氣味產生。患豬皮膚溫度增高,被毛粗亂。發病嚴重的豬體重迅速減輕并會在24小時死亡,通常在3~ 10 天死亡。同窩仔豬發病表現嚴重程度不同,耐過豬生長明顯變慢,變成僵豬。
(三)病理剖檢
死亡仔豬尸體消瘦,皮膚增厚,嚴重脫水,剝除皮膚痂皮可見暗紅色創面。眼瞼水腫,淋巴結腫大或水腫。腎的髓質切面中可見尿酸鹽結晶,出現腎炎癥狀。輸尿管腫大,腎囊腫。其他內臟多無明顯病變。
(四)鑒別診斷
根據臨床癥狀、剖檢病變,以及該病只感染仔豬,母豬不發病的特點,即可作出診斷。該病應與豬疥螨、圓環病毒引起的仔豬皮炎腎病綜合征區別診斷。豬疥螨是常見的寄生蟲性皮膚病,各日齡均可發生,幼豬多發。螨在皮膚內移行和過敏反應會引起豬皮膚的劇癢,豬常在豬舍的墻、欄柱上摩擦。患處因摩擦而出血,并形成結痂,皮膚出現龜裂,而且通過鏡檢可以發現螨蟲。此外,該病還需與豬痘、脂溢性皮炎、膿包性皮炎等相區別。
(五)預防措施
防止仔豬滲出性皮炎的發生,應徹底凈化生產區,主要從豬場的環境衛生、控制種豬疥螨、防止仔豬外傷感染。
1.加強欄舍消毒,搞好環境衛生,減少病原菌對豬群和欄舍的污染。空欄用Su/o燒堿水溶液噴灑,3天后沖洗干凈,再經火焰消毒后用生石灰溶液潑灑,凈化5天后方可進豬。分娩舍消毒由原來每周1次改為2次,可用消特靈噴霧消毒,消毒后要加強仔豬的保溫和欄舍的通風除濕。
2.冬春季節加強種豬群體表驅蟲,杜絕疥螨病通過母豬傳染給仔豬。臨產母豬進產房前5天用高錳酸鉀(1:1000) 對體表進行噴霧,進產房時再用消特靈(1:500)噴霧消毒。
種豬群應在每年春秋兩季進行驅蟲,驅蟲可用0.2%的伊維菌素粉和4%芬苯達唑粉拌料連續飼喂1周。
3.加強飼養管理,減少仔豬創傷感染的機會。仔豬剪刀、斷尾、斷臍、打耳號、閹割用具要用酒精消毒,傷口用10010碘伏消毒,減少細菌感染的機會。減少仔豬打架。個別窩的仔豬受環境和應激的影響,經常發生打架,尤其是15日齡以后的仔豬更加明顯,除了要求剪牙和斷尾外,對打架窩的仔豬,可將鐵鏈懸掛在產床上,轉移仔豬注意力,并用氣味較濃的過氧乙酸噴霧全窩仔豬,對個別兇猛仔豬要涂在其鼻盤上,可減少打架發生。
(六)治療措施
1.平時注意多觀察,一旦發現仔豬有傷口感染發炎,要及時用凡士林或魚石脂膏涂擦,并用頭孢噻呋鈉注射,一天一次,連續注射3天。
2.發病嚴重的豬只,取強力霉素原粉5克,用5 %葡萄糖鹽水稀釋100毫升,每頭仔豬灌服10~20毫升。
3.葡萄球菌易產生耐藥性,有條件的可先做藥敏試驗,找出最敏感的藥物進行治療,效果更佳。
(七)分析及結論
該病呈逐年多發趨勢,常造成哺乳仔豬大量死亡,應引起高度重視。養豬戶平時要注意搞好欄舍衛生及消毒,母豬產仔后10日齡內應進行帶豬消毒1—2次。另外也要做好仔豬斷臍、斷尾時的消毒工作。該病宜早發現,早治療,否則易導致仔豬死亡或治愈后形成僵豬,給養豬戶造成比較大的經濟損失